日沈閣話舊事

美西堂鬥  毒氣處死兇手

民國以來,美西有幾宗嚴重的堂鬥:合勝堂和萃勝堂之爭,六堂聯鬥及合勝堂和秉公堂之爭。前者發生於民國元年〈1912年〉,合勝和萃勝爭執,又牽涉萃英和協勝兩堂。經中華會館調解,先在美西各埠停火,再商談和平。經過往返疏通,是年五月二十五日,四堂代表同意和解,由中華會館照例標出長紅,寫的是:「照得合勝,萃勝、萃英、協勝等堂前因微嫌失和,現經黎總領事及本會館飭和事人,從中調停。兩造經已允遵,並在本會館蓋章為據。嗣後言歸於好,永敦睦誼。特此公佈。」

美西六堂聯鬥始於民國六年(1917年)。在波特蘭的秉公堂對瑞端堂、協勝堂、萃英堂、萃勝堂和合勝堂之爭。蔓延六州,歷時半年,死傷數十人。在波特崙、西雅圖、洛杉磯經勸息而又鬥。於是由和平總會出面調停,雙方立約簽字,請陪審員、檢察官、警察局長、領事、中華會館、中華總商會、四邑客商會代表到場見證。

可是過了四年,民國十年(1921年)萃勝堂和合勝堂又失和。堂鬥了一年半之後,死了二十七人。1922年十一月,商議國際和平的華盛頓會議 ,正在華盛頓舉行。與會歐亞各國簽訂各種協議,承認中國北洋政府、平衡遠東海軍勢力等等;事關中國的國際地位,各方注目。舊金山華埠當時還沈淪於堂鬥之中,成為華人社會的恥辱。舊金山警長奧布倫(Daniel O'Brien)分函中國領事館、和平總會和中華會館,限三天內了結所有堂鬥,否則凡屬鬥殺堂界份子,一律驅逐出境。中國公使館也出通告表示太平洋會議關係中國前途,大家應一致對外,息止內爭。領事館、中華會館、和平總會、中華總商會、國民外交會等紛紛發函,勸息堂鬥;其他各堂也響應。可是萃勝堂和合勝堂界人士並不理會,直到次年(1923年)雙方鬥得筋疲力盡,才接受調解。

這次六堂聯鬥中,合勝堂斧頭仔朱贊,在民國十年(1921年)八月,於內華達州緬拿〈Mina〉鎮殺害譚廣記被捕。民國十三年(1924年)二月八日在卡遜(Carson)市受毒氣刑處決。這是華人第一個被判死刑,死於毒氣室的。朱贊受刑前數天不食,深為懺悔,悲不自勝。由於朱贊之死,令不少堂界份子省悟,紛紛出堂。

民國十五年(1926年)的合勝堂和秉公堂之爭,是美西最後一次較嚴重的堂鬥。七月一日雙方開始互鬥,蔓延到西雅圖,死一人。該埠全體華人召開緊急會議,訂立和平條約十一條,不許再在該市流血鬥爭。十月中,由洛杉磯中華會館發起,邀請各地代表聯合勸和,終於十一月六日簽約息爭。鬥了四個月,死者十七人,傷者無數。

美東安良龍岡之鬥

美東祇有安良和協勝兩大堂,缺乏第三者緩衝,一旦決裂,即刻干戈相見,華埠生意大受影響。

美東的堂鬥最嚴重的有三宗。第一宗為安良工商會和龍岡公所之鬥,發生於清宣統二年(1910年)七月,牽涉甚廣,歴時三年。自十月二十五日午夜起,警方實施宵禁,不准非華埠居民的白人在晚間十一時後進入華埠,遊客也不例外。白人婦女即使是華埠居民也勒令遷移。警方又擬清除所有煙館神廟,斬草除根。因為華埠動輒街頭喋血,華人生意一落千丈;堂鬥期間,影響最大的是紐約華埠經濟。香港四邑商工總局開勸和之始,當地各商紳亦從中調處,至民國二年(1913年)五月二十八日,安良工商會、協勝公所和龍崗公所代表簽訂和約。合約裡聲明:「凡各堂有爭論之事,或不合意見之事發生,須由華商會調停,若不能解決,即由警方出而面干涉,務息堂鬥惡習。」中華公所也標出長紅,分派傳單,紐約華埠暫時恢復和平。

安良協勝之爭

第二宗堂鬥的主角是紐約安良工商會及協勝公所。堂鬥的遠因是安良工商會內部維綱及護法兩派之爭。近因是民國十三年(1924年)安良工商會兩派各在華文報上刊登廣告,互相攻訐。之後,維綱派失敗,導致十四名維綱派人投效協勝公所,引起安良和協勝之爭。自七月起,堂鬥兩個月,死了二十餘人,影響遍及七個華埠。雙方雇用白人及菲律賓人為殺手,用炸藥炸洗衣館。紐約中國領事館、中華公所、中華會館及和平總會等機構調停無效。 華人紛紛定購防彈背心,紐約製售鐵甲背心的生意頓時興隆。

警察在紐約市附近的楊加斯(Yonkers)市拘捕華人二十七名,被捕的兇手或判死刑,或監禁二十年。移民局也加入掃蕩陣線,在紐約市和匹茲堡市等埠搜查非法居民,拘捕多人。種種執法行動使華人商業幾乎完全停頓。

民國十三年冬,芝加哥中華會館及波特蘭和平總會代表,奔走調解無效。民國十四年(1925年)三月又邀集全美各埠社團代表,聯手勸和,往返協商。安良工商會提出條件要協勝公所把維綱派十四人開革;協勝公所拒絕,以致和解陷入僵局。之後由合議代表團作成公判書,分送雙方,限三日答覆,如果同意即簽和約。再經過一番折衝,終於在三月二十六日雙方簽和約而息鬥。

同年八月,協勝公所在波士頓安良工商會的地盤內設立分所,兩堂又失和,堂鬥再起。中華會舘及和平總會再勸和。九月中,俄亥俄(Ohio)州克里夫蘭(Cleveland)市有華人余要濯,被人以刀斧砍死,死狀甚慘。市政府認定是堂鬥,當晚派警察包圍新舊華埠,不分男女老幼,一概依照犯人拘押手續逮捕,照相、採指紋、量身之後,監禁獄中。關閉所有華人洗衣店、大小餐舘及生意。估計八百華人中有六百五十人被捕,留學生也不放過。翌日過堂,釋放四十四人,晚上又放二百零五人。第三日再放三百餘人,第四日放數十人。剩下十多人,因無居留證,驅逐回中國。這是美國政府對付堂鬥最強硬的行動。

接著,明尼蘇達(Minnesota)州明尼亞波利斯(Minneapolis)市的華人陳禮典,十月二日被槍殺。警方大舉搜捕,意圖制止堂鬥,拘捕華人一百五十餘名於監獄,經移民局盤問後陸續釋放。其中七人因無證件,被遣送回中國。

自從協勝安良八月再興堂鬥,兩三個月中死了十四人,華埠商業蕭條。經多方面調停,十月四日雙方簽約息爭。民國十四年一年之中,因協勝安良之鬥牽連美國東部五州,六十人被殺害,約一千一百人被拘捕, 一百九十一人被遣回中國。

美東六團體聯鬥

安良協勝之爭暫時平息後,美東各埠大小堂鬥,還連續數年不息,死傷不少,但多數於半個月內迅速和解。原因是當時的聯邦檢察官發出嚴厲警告,限期雙方簽約和解,如違即大行搜捕,將堂鬥有關的人遞解出境。因此使堂界有所顧忌,就範言和。

第三宗值得一提的六團體聯鬥主角是協勝公所、安良工商會、東安公所、大鵬慈善會、大陸商會和人和會館。這次堂鬥的導火線是民國十九年(1930年)七月三十日晚間,紐約東安公所主席洪和興在新世界戲院被殺。據聞洪和興在看電影,銀幕上打出幻燈字幕,有人在外面找他。他才站起來,準備出去,就被人在黑暗中槍殺。當晚紐約華埠發現九枚炸彈,馬里蘭(Maryland)州巴爾的摩(Baltimore)市華埠也發現一枚炸彈。另外發生芝加哥命案,協勝公所捲入其中。新聞傳開,華埠暗潮洶湧,堂鬥一觸即發。紐約中華公所和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出面調解無效。隨後,美國聯邦檢察官會同移民局長、紐約地方長官,召集各方領袖勸和。但是各方意見相左,難以消解。聯邦檢查官和警察局長定下九月二日為停火最後期限,屆期如不能和解,即實行全面搜捕,將有關人士遞解出境。九月二日上午十時,聯邦檢察官秋度氏〈Charles H. Tuttle〉召集各方代表會議,提出和解方法:以中國領事館、警察局和中華公所組成「維持和平仲裁委員會」,公判堂界來申述的不平事件;堂界不得自行械鬥。如果堂界不接納仲裁,由警務委員摩倫尼〈Edward P. Mulrooney〉決定解決的方法。各方同意。下午一時,中華公所標貼長紅,公佈仲裁公約,六團體簽和約。然而各團體依舊為細故爭執不停,經總領事及中華公所再度調停,直至民國二十年(1931年)一月二十七日,才正式言和。

堂鬥時代近尾聲

早期各堂號一有糾紛就拔刀相向,華埠隨時風聲鶴唳、戰雲密佈。民國以後,中國領事館、中華公所、中華會館及和平總會各機構常常在堂鬥一觸即發的緊張情況下,大力調停,以求和解;時有效,時無效。各埠警察特意防範,拘捕嫌疑犯。美國聯邦調查局成立之後,直接干涉堂鬥。聯邦檢察官也對堂鬥有關的各團體嚴辭警告,限期和解,並以遞解出境的威脅為武器。堂界有各方面的顧忌,因此平息了不少鬥爭。

美東六團體聯鬥就是由各界出面施壓平息的。民國二十二年(1933年)七月,波士頓協勝公所會友因洗衣館糾紛被殺,又引起小鬥爭,但不久即和解。之後美東華埠各大小堂相安無事近數十年。

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,美西秉公堂和萃英堂發生糾紛,許多華人登報聲明和堂界劃清界線,不涉紛爭。聯邦調查局警告雙方不得動武,最後由和平總會出面解決紛爭。這是美西最後一次堂鬥。從此堂鬥成為歷史陳跡。

在抗戰期間,全球華僑傾力支持救國運動,美洲各堂號競捐鉅款。大家團結一致,抗日救國。各堂首領聚會之時,杯酒言歡,稱兄道弟,華人社會恢復祥和。

堂鬥成了歷史陳跡

美西初有十二大堂,但後來逐漸淘汰,變成六大堂。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萃英堂和瑞端堂合併,易名為英端工商會,就成了五大堂。各堂又聯盟,得以勢力折衷、互相牽制,暴戾之氣,因此消解,達成和平相處的局面。

民國二十年(1931年),安良工商總會和秉公堂有合堂之議,沒有成功;於是雙方訂立友好盟約,視對方會員為盟友,互盡保護的責任。民國四十九年(1960年)四月,安良工商總會和協勝結盟,聯合發佈公告表示「當前兩會會務日益發達,而社會之關係亦倍複雜。茲經雙方同意,認為非加強友善、齊一步伐,無以應時代之鉅命,而維護會員之法益。爰經議决,今後兩會同人,情同手足,相見以誠。仰期所屬會員,共體斯旨,會務前途,實深利賴。」兩堂結盟之後,互相尊重,變成維護美洲中部及東部華人社會的安定力量。

堂鬥的消失是華人社會進步的現象。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前期來北美洲的華人,大多來自閩粵沿海各縣生活困苦的農民。他們多數識字不多,志在養家餬口,來到美洲之後,祇有住在華埠裡,依靠同鄉、同姓和社團找工作,賺取低微的工資生活。他們對美國和加拿大的人情及法律沒有客觀的理解,也沒有能力離開華埠謀生。這些新移民必須依附社團、堂號才能在華埠生存,因此造成華埠的社團、堂號凝聚人力以擴張勢力。

二十世紀二、三十年代後,有兩個明顯的因素使得華埠面貌改變。首先,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裔成長,進入社會。他們的比例在華人人口總數中增高,改變了華人社會的結構。他們受美洲本土教育,有能力在北美社會裡平等的工作、發展事業;他們只是在族裔上是華人後裔,心態上已經認同了美國或加拿大。在兩次世界大戰裡,不少華裔在美國和加拿大從軍。 因為新一代的華人生活已經脫離了華埠,所以華僑社會的傳統社團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力,更談不上控制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華人移民來自台灣、香港、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地,除了勞工,更多是學生和技術人員,近期還多了投資者。大家都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移民美洲,自然不會依靠華埠謀生,更不會刻意聚居華埠而生活在傳統的華人社會環境中。

華人社會的結構改變,傳統鄉里會館及堂號也在新的社會結構裡扎根,經淘汰、合併又聯盟,以隨時代而更新的組織和宗旨肯定它們的新地位。各大鄉里會館及堂號輪流於各埠舉辦懇親會,凡修訂章程,新立法例,整頓內務,調處爭端,籌募基金,購樓建樓等事宜皆於懇親大會中決定。現代的鄉里會館及堂號,雖然沒有十九世紀中期之後近百年來在華人社會中莫大的影響力,但它們也不會完全消失。

TOP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五章  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        全文完

 

閱讀:

第一章:  美加華僑支持革命

第二章:  美加華僑青年壯志凌雲

第三:  早期來美洲的華人

第四章 : 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 (1)   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 (2)

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 (3)   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(4)

章 :    華工出洋與豬仔館

章:  飛剪黄埔  運豬風雲

 

 

日沈閣首頁      日沈閣主自序

 

所有圖文版權所有,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.

Copyright© 2022, mysunsetpavilion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sted by NLT Design.  Email: mysunsetpavilion@gmail.com

Last updated Jan. 18,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