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沈閣話舊事

最早留美學生容閎

我們知道最早去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是容閎(Yung Wing)。但是他並不是第一位進美國學校的中國學生。在容閎之前,清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五年間(1818年到1825年),有五名中國青年去美國求學。他們是中國第一批留學生,進入康奈狄科州的一所外國教會學校。其中一名廖亞喜成為最早在美國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之一。另外一名亞隆學成歸國後擔任焚毀鴉片的兩廣總督林則徐的翻譯。他們比容閎去美國留學早了二、三十年。至於其他三名中國留學生的情形,或許在早期中國教會的史料中,可以找到紀錄。

容閎於清道光八年(1828年)生於珠海的一個貧窮家庭裡,跟父親到澳門謀生。十二歲時父親去世,他做小販幫助維持生計。他經鄰人介紹進入當地一家外國教會學校求學。因為這種關係,以及在校內學到的英文,他被選送入澳門馬禮遜學校。馬禮遜牧師是在1807年被英國聖公會派到澳門傳教的,教會建校,就以他的名字為校名。在校內容閎努力向學,功課很好,受到另一位從耶魯大學來的布朗牧師的注意。後來布朗牧師把容閎和另外兩名中國學生帶到美國,讓他們在麻省一間私立的孟松學校就讀,準備進大學。

美國友人幫助容閎半工半讀的完成耶魯大學的課程。清咸豐四年(1854年),他成為第一位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人。同年他回到中國,涉入政治。後來又和美國女子瑪莉凱洛琪結婚,並成為最早歸化美國為公民的華人之一。

容閎著有『西學東漸記』,介紹西洋的學術思想和文明社會的種種,對中國人有很大影響。他和早期來美的中國人不同,其他的人多想淘金發財,而他卻在追求知識。容閎逝世於1912年,享年八十四歲。

今日紐約曼哈頓有公立容閎小學,紀念容閎。

黃金引誘中國人過番

在十七世紀末,來自中國的移民想要歸化成為美加公民,似無多大困難,但是只有少數中國人歸化。大多數的中國人認為飄洋過海到美洲是為工作和賺錢;只有「樹高千丈,葉落歸根」的想法,沒有終老客地的念頭。當年他們一旦儲蓄了一筆錢,就想衣錦還鄉回「唐山」去,在老家度其晚年。就算不幸客死他鄉,他們也一定託人把骨灰運回中國,安葬在家鄉的墳地上,免得在番邦做孤魂野鬼。

可見在早期的來美國的中國人中,歸化美國,不想回去的人不多。在少數歸化美國的中國人中,有一個諾曼亞興(譯音)是舊金山早期的華人社區的領袖。但他是不是真有美國公民身分,未經文件證實。另有一個隨船服務的洪紐(譯音),1855年抵達賓州定居,1862年歸化成美國公民。但禁不住祖國在他內心的召喚, 1864年回中國做傳教士,據說成為上海著名的聖約翰大學的創辦人之一。

一直到十九世紀的中期,中國動亂加上黃金的誘惑才使得許多中國人肯離鄉背井的奔向美國。1848年,美國的西海岸山中發現黃金礦脈,這個消息很快的傳出去,一個月後,就有華人加入採金的狂潮,並立即把美國淘金可發大財的消息,傳回中國。大家聞之心動,紛紛想「過番」去新大陸淘金。就在1849年的一年中,加利福尼亞的人口從二萬人激增到十萬人,從美國東部和中西部,南美和歐洲來的白人和其他人種,成千上萬的到加利福尼亞去。自然在增加的人口中,中國人仍是占少數。 那一年,只有三百二十五名中國人,抵達美國西海岸;一年後又來了四百五十人。為什麼早期來美洲的中國人並不多?這和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有關。

天災人禍、異地求生

中國人的民族性是「安土重遷」,一般人對離開家鄉到海外去打天下,視為畏途。保守的心態認為出外謀生無論如何發財,不如在家裡苦熬日子。中國人不肯離鄉背井,是因為有家庭、宗教和傳統的束縛,牢固有力地把他們綁住在家鄉。再加上滿洲人入關統治,下令男人一律剃去前額頭髮,嚴格到「留髮不留頭」的地步。一般中國人到了外國還留著辮子,是怕留了前額的頭髮,剪了辮子,就回不了中國了。

明朝末年,朝廷無力保護沿海居民不受海盜騷擾,索性實施「海禁」,就是不准沿海人民向海外發展:未經官府核准,人民私自和外人來往,罪名不輕,嚴重的可能殺頭;更別提向海外移民。清朝初期怕明朝遺臣從海上反攻,不只嚴行「遷海令」,還不准造大船,-造雙桅三十噸以上的船就算犯法。這種禁令一直到清代中葉,十九世紀中期還起著阻遏作用。

十九世紀中期,滿清官吏貪污、軍隊跋扈,中國人口上升到三億。經濟的惡化,使人民生活越來越難過。同時,歐洲列強進入工業革命時代,實行帝國主義向外擴張;鴉片戰爭的大砲轟開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之後,把中國當做一塊肥肉,任意分割。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內亂蔓延數省,十四年後,才被壓制。白蓮教和捻子又鬧了許多年,使中國元氣大傷,滿清皇朝的基業發生動搖。

逃避內亂外患,是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。山東省和河北省的人民,向關外的東北移民,去朝鮮和日本謀生。浙江省的青田等縣的人民,一句外語也不會,居然遠走歐洲各國去做小生意,沿門推銷絲帶和抽紗織物,或開設餐館。福建和廣東兩省的人民,大量的向南洋移民。閩南人在菲律賓和印尼打開了天下,在星馬和廣東人平分秋色。廣東人則向中南半島求發展,越南、泰國和緬甸,都是廣東華僑。而在美洲,也是廣東沿海幾個縣的移民,開創了新大陸的華人事業。

意在謀生、別無他志

中國人移民美洲目的本來極為單純,不像美國人的祖先是為宗教、政治和經濟的複雜因素而橫渡大西洋,尋求自由、民主和生存。中國人意在謀生,別無他志。一般人認為淘金驅使中國人越洋赴美,這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,但其他的因素,如連年戰禍、饑荒瘟疫、以及經濟不景氣,也都促使中國人移民美洲。反清的三合會和其他祕密結社多乘太平天國之亂出國。在太平天國失敗後,其殘部也陸續赴美逃避緝捕。

廣東的四邑(台山、開平、恩平、新會四縣)人赴美最多。廣東省本來山多田少,幾代之後,田地就不夠分配,許多男丁已經要把妻女留在家鄉,自己到城市裡找工作。從鴉片戰爭到咸豐末年,二十年間戰亂不息;加上南順桑園圍(珠江三角洲一大堤圍)的崩潰,連年天災人禍。原本安居樂業的人,也只好遠走天涯,另謀出路。

一個地方的名字,往往反映當地的地形或居民的期望。以台山為例,台山原名新寧,因為連年戰禍,地方糜爛、元氣大傷,居民期望安寧。咸豐四年(1855 年)紅巾之亂,新寧、開平兩縣受禍最深。雖然翌年平定叛亂,但是米價騰貴,鄉間有人餓死。後來,新寧居民和客家人爭執,全縣鬥殺,地方械鬥達十二年,農村創痍滿目,人民四處逃難。新寧人習性保守,祇有為環境所迫,才去外地謀生。當時美國加州需要勞工,在香港招人赴美;加上早期赴美淘金的,略有所獲,消息傳回。於是在家鄉反正田地不夠分配的新寧人就冒險「過番」,希望工作兩三年可以存到一筆錢回鄉買田地安家。美加特別多祖籍台山(新寧)的華僑,就是這個原因。

南洋帆船貿易開先鋒

儘管滿清政府禁止民間向外移民和貿易,但仍有相當多的中國人,在南洋群島做生意。這些中國移民在南洋生根立足是由明朝的「帆船貿易」帶起的。那時候,中國官船常常到南洋宣揚天朝聖威。明朝不准百姓出海做買賣,但是官方製造一百五十噸的大帆船,載著中國絲綢、瓷器,自中國南部和東南的港口出發,航行到泰國、越南、馬來半島、爪哇和印尼的馬六甲群島,以穩定藩屬為名,大做生意。 廣東和福建兩省人民因為山多田少,務農不易,既然有這麼一條生路,他們就紛紛向外移民。滿清入關後,據記錄在1603年,已經有兩萬多華人和他們的家屬住在馬尼拉,他們是商人、技工和勞工。1720年,印尼的巴達維亞(即現在的首都雅加達)已經有一萬名華人。中國移民向東南亞發展的西界是仰光,而他們的貿易範圍則遠達非洲和近東。

但是海外也不盡安全。當時幾個海上霸權國在東南亞各據一偶,獲取資源。華人在殖民者和本地人之間買賣裡,十九居於中間人的地位,謀求利益,俗稱「買辦」。當僑居地社會動盪、本地人對殖民者不滿的時候,華人買辦必然首當其衝成為本地人洩憤的對象。殖民地的統治者往往在本地人不滿情緒高漲的時候,煽動本地人民攻擊華人。1603年馬尼拉的華人曾遭攻擊;1740年,巴達維亞的華人遭到屠殺。種種災難,未曾削減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勇氣。

據估計,十九世紀末期,大約有一百多萬華人在海外居住和工作;二十世紀初期,約有九萬名華人住在美洲。在海外全部華僑的人數中,美洲的華僑的比例不大。但他們連同其他地區的華僑,對中國影響很大。他們匯款接濟家人;僑匯對經濟困難的中國貢獻很大。他們還把民主改革思想傳入中國,參加革命運動和支持革命黨人推翻專制的清朝,功不可沒,因此華僑被譽為「革命之母」。

過番揾銀、葉落歸根

在十九世紀中葉,中國人來美洲的人數增加。18501859年的十年內,有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八名中國人抵達美國,加上原在加州的七百七十五名華人,共計六萬六千餘人。可是,1860年的美國華人總數,卻衹有三萬四千九百三十三人。那麼,一半華人到那裡去了?答案是,他們回國去了。

十年來了六萬多人,回中國去的約佔一半,以致只剩下三萬多人。早期去海外謀生的中國人並不把外國當做自已安身立命的地方,因此自命為「華僑」。所謂「僑」,就是暫時居住的意思。他們不和當地人混合,也不認同寄居的國家;他們自認永遠是中國人,不歸化外國,所以他們還留著辮子。「過番」只為賺錢發財,因此錢賺足了,或是年老了,錢難賺了,就動葉落歸根之念,回國去做家鄉人人見之羨慕的「金山伯」。他們在家鄉找機會購田置產,造屋營宅,安享餘年。這是當時來美洲的中國人一大心願。

外傳「金山伯荷包內漲滿美金」,只是碼頭扒手的觀察,他們把對象分為金山伯、南洋伯等等。回鄉客會帶一點現鈔,但是不會整天帶著美鈔過日子。他們把美元匯回家鄉,由家鄉的妻子受領。有遠見的金山伯,能伺機先買田地,讓家人可以依靠田租。家鄉本來就是田地不夠,不是每個金山伯都能如意的安排。一般稱丈夫在外國、靠僑匯過日子的女人為「金山婆」。天下太平的時候,僑匯多數定期到,這些金山婆就用這筆錢照顧一家老小。在八年抗戰期間,匯款常常脫期,許多在鄉下沒有田產的僑眷就陷入困境。

中國人賺足了錢必回鄉,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從不帶家眷「過番」,尤其是去美洲的西部。一般人認為美洲西部是蠻荒之地,婦女不合適也不安全。中國盛行早婚,十七、八歲的年輕人早巳娶了老婆。所以去美洲「過番」的青年,多數家中有妻子。没有結婚的,一旦在美洲賺了錢,就回家鄉去娶妻成親,住上一年多,生了個孩子後,再和妻子分別,重來美洲奮鬥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家中的老婆,所以僑居美洲的中國人,除了努力賺錢,當時對新大陸没有什麼眷戀;他們等賺夠了就回家去,很少人會久留不走的。

台山女子千里尋夫

據聞當年如果有人從美洲回鄉娶妻,許多父母唯恐自己的閨女失去這個機會。一般人認為閨女嫁得金山伯,從此可以不必下田、不愁吃用。其實,幸運的新娘在結婚的那一年和丈夫一起,丈夫等到生了小孩後才回美洲;有的祇有和丈夫相處幾個月,然後就多年見不到丈夫了。她們偶爾收到一封美洲寄來的家信。家信內容通常很簡單,因為大家識字不多。寫的人找人代筆;看的人找人代讀。金山婆的生活非常孤單,平時在家照顧姑翁和帶小孩。她們很少出門,避免惹閒話。如果生了兒子,可能幾年後,丈夫回來就把兒子帶走。許多僑鄉還有幾代的金山婆,可見當時在家鄉生計之艱難。

早期加拿大的溫哥華,發生一件事,有一個冷落在家鄉的台山女子,思夫心切,化裝成男人,千里迢迢到美洲尋夫。她混在一大群男人中搭船到加拿大,居然未被識破,就寄住叔父的雜貨店中幫忙工作,等候正在礦區中淘金的丈夫回來見面。那知日久被一個常來購物的男人識破她的祕密。當時中國女人是稀有的活寶,那男人動歪腦筋,藉機親近,想佔有這女人,可是她不肯;那男人一時情急,欲施強暴。女人反抗大叫,吸引了許多人來;男人施暴不成逃走。女扮男裝千里尋夫的故事,一時轟動全市,引為奇聞。後來她的丈夫回來接走她。

早期到美洲謀生的中國人,絕大多數是年輕力壯的男子漢。他們單身在美洲工作,長期禁慾,自然很苦悶。有的沉湎賭博或吸食鴉片煙,輸光辛苦賺來的血汗錢,或是身体衰弱,精神不振,難以賣力工作。也有的去嫖洋妓,發洩性的苦悶。接華人的洋妓,有白人也有黑人,可是年輕美貌者很少。中國人如果娶洋女人成家,難以溝通,又易招惹麻煩;往往回中國就困難重重,很少人會這樣做。

舊金山協議堂在1854年運中國女人到舊金山當華妓,首批六百人。他們在廣州以五十元買入,以二十倍價錢在美國賣出。被賣的女人簽下合同:「⋯因來金山欠東家水腳米飯銀兩,無處計備,自願將身為妓,開擺做生意。⋯」這種安排種下了白人對中國人道德敗壞的歧見。

異族通婚激發暴亂

華人娶白種女人為妻,也是有的,如容閎即是,但為數不多。因這種異族通婚,在白人種族主義優越感和歧視華人的成見下,往往惹出麻煩。加州許多城市都訂下法律,禁止異族通婚。有時甚至因這種婚姻,激發種族暴亂。

在加拿大温哥華市早期即曾發生過異族通婚的事故。有一對黃白青年男女,想衝破禁止異族通婚的阻隔。白人們堅決反對,教堂牧師拒絕証婚,法官不准他們登記為夫妻,拒發結婚證書。警長更加施壓力,想拆散他們。有些懷有偏見的白人點火搧風,趁機在華人社區內搗亂,放火打劫,閙得全市雞犬不寧。在清末温哥華出版的一份華文報紙上,曾刊登過一篇『黃白鴛鴦』的長篇小說,記述其事,並引起華人讀者廣大的共鳴,抗議白人的歧視。雖然這是小說,但言之有物,似非完全虛搆。

再如好萊塢著名華裔攝影大師黄宗霑的婚姻也是好事多磨。洛杉磯市禁止他和Sanora Babb結婚,黃宗霑只好在1937年和未婚妻遠赴允許異族通婚的巴黎結婚。直到1948年,美國才承認他們的婚姻。在他們的婚姻合法之前,這對夫婦分開住在同一棟大樓的兩間公寓中。這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,當時白人種族歧視的風氣仍然很強。

TOP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三章  早期來美洲的華人(2)  

 

閱讀:

一章 : 美加華僑支持革命

第二章 :  美加華僑青年壯志凌雲

第三 :  早期來美洲的華人(1)早期來美洲的華人(2)

早期來美洲的華人(3)

第四章 :  刀光斧影 堂鬥風雲

第五章 :  華工出洋與豬仔館

章:飛剪黄埔  運豬風雲

 

 

日沈閣首頁      日沈閣主自序

 

所有圖文版權所有,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.

Copyright© 2022, mysunsetpavilion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sted by NLT Design.  Email: mysunsetpavilion@gmail.com

Last updated Jan. 18, 2022